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资讯

专家提醒:呼吸道感染莫轻视,感染高峰,学龄前哮喘患儿需格外注意规范管理

时间:2023-06-01 09:46 来源:
字号:

“六一”儿童节之际,儿童作为免疫力脆弱群体,易患呼吸系统感染,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可以说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占门诊就诊量的40%~70%。当下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加之目前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然持续存在,钟南山院士已提醒第二波感染高峰即将到来,面对新冠、流感、RSV等疾病的轮番侵袭,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面临着诸多挑战,是家长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教授表示:“学龄前儿童呼吸及免疫系统发育均不完全,并且时常会处于托育所、幼儿园这样的群体中,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六岁之前,也就是学龄前儿童是最容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感冒、咳嗽、哮喘、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中哮喘作为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近年来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在临床诊断、治疗、规范化管理上均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儿童哮喘应长期规范管理,避免反复发作

近年来,虽然儿童哮喘诊治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诊断率和控制率仍不尽人意。据调查,目前仍有约30%的城市儿童哮喘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并有20%以上的儿童哮喘未达到良好控制,只有5.6%的患者接受了规范治疗。哮喘等慢性气道炎症反反复复地发作,会给气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如果不积极进行治疗,超一半的的患者会迁延到成人。

哮喘治疗目标不仅限于尽快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还应预防和减少反复发作,达到并维持最佳控制状态。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类药物可通过抗炎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是哮喘控制治疗中需每日长期使用的优选药物,刘教授表示:“直接通过气道的吸入型的药物,作用直接,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坚持按时吸药十分困难,儿童哮喘在国内外都面临着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及个人管理这一重要任务。如何让孩子能够摆脱哮喘反复发作的阴影,生活得更加舒适、有质量,这恰恰需要儿科医生、家长,包括孩子的共同努力,实现哮喘的有效控制。”

当前新冠二次感染在人群中时有发生,加之流感、RSV等疾病的侵袭,儿童哮喘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统紊乱、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及共存疾病等原因可能更易被感染。特殊时期,更应该小心呵护儿童哮喘患儿的健康,坚持长期控制药物治疗,不能擅自停药。

雾化治疗,让孩子在“一吸一呼”之间实现疾病管理

雾化吸入治疗是利用气体射流的原理将水滴撞击的微小雾滴悬浮在气体中,使之形成气雾剂,进而进入呼吸道并作用于病灶部位,具有用药剂量小、药物起效快和临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尤其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治疗中使用广泛。儿童哮喘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相比于非雾化可显著降低哮喘患儿一半以上的复发风险 ,并且用药操作中不需要患儿刻意配合,操作方便,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急性期雾化至少7天,持续期应雾化至少3个月的长期哮喘气道抗炎管理。

“常用的可以雾化治疗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比如说布地奈德等,以及沙丁胺醇等肺炎治疗类药物。雾化治疗与吸入治疗有明显区别,吸入治疗需孩子通过用力吸气、屏气主动吸取,而雾化则是通过外界给予一定的动力把药泵到患儿的呼吸道内,孩子只需保持平静地呼吸,就可以在‘一吸一呼’中不知不觉地吸进足够的药量。”刘教授解释道。

提高免疫力,不惧儿童呼吸系统感染

面对周围“二阳”日益增多的新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儿童作为免疫力脆弱群体更要注意日常防护,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对此,刘教授提醒道:“家长应重点关注孩子是否有持续性地发烧、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难、喘等呼吸道症状,同时也切勿忽视孩子的精神状态。特殊情况都需要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就诊。”

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必恐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第一版)指出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喉炎/喉气管炎、喘息、肺部哮鸣音以及感染后咳嗽等患者可考虑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也可根据医生指导将雾化治疗转移至家庭,让孩子在熟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中治疗,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同时减轻家属频繁陪同患儿到院治疗的负担,降低就诊时间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尤其是哮喘患儿这类免疫力脆弱人群,在当下特殊时期更应注意提升免疫力,保持饮食营养均衡、适当地参与体育锻炼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细菌溶解产物等增强免疫力,筑起免疫屏障,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关闭此页 (责任编辑:)

健康新闻 | 今日新闻 | 医疗资讯 | 头条 | 健康百科 | 饮食营养 | 中医养生 | 预防保健 | 心理健康 | 生活常识 | 行业动态 | 健康焦点 | 健康评谈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本站内容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予以删除。联系邮箱:3550235802@qq.com

Copyright © 2017 yisheng.12121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