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这孩子头大,一看指定就聪明!”
我们时常会听到长辈们这样的说法,“头大聪明”似乎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想法;但随着时代与医学的进步,这句吉祥话的背后,若在婴幼儿身上,往往也潜藏着脑积水的风险。
大家知道,如同成人一样,宝宝的脑袋里有个神奇的“水世界”??脑脊液,它在脑室中穿梭,为大脑细胞送去营养并带走代谢物,维持着大脑的正常运转。平时,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保持着平衡状态;而一旦失衡,脑室中的脑脊液就会积聚过多,便会引发小儿脑积水,严重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
本文结合林志雄教授团队近年来收治的大量案例,将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市民家庭科普“小儿脑积水”的成因、表征、治疗等知识,以期解答大众的相关疑问。
小儿脑积水的成因是什么?
先天“小意外”and后天“捣蛋鬼”
林志雄教授:
【先天“小意外”】
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有时大脑“水管”会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遗传或受外界不良因素(病毒感染、有害化学物质、不良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导致管路狭窄甚至闭锁,脑脊液就像迷路的小蚂蚁,找不到出去的路,只能在脑室里越聚越多,导致脑积水。另外,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 畸形)会使小脑扁桃体疝入椎管内,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发脑积水,还常常带着脊髓空洞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的“小麻烦”,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后天“捣蛋鬼”】
(1)感染??宝宝大脑由于病菌入侵引发脑膜炎(如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不仅扰乱脑脊液,还使蛛网膜粘连,同时刺激脉络丛分泌更多脑脊液;即便脑膜炎治愈,脑积水也可能遗留,需长期观察治疗。
(2)出血??新生儿大脑脆弱,尤其早产儿更易颅内出血。血块会阻挡脑脊液循环通路,其分解吸收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也会加重循环阻碍,最终导致脑积水。
(3)肿瘤??小儿脑肿瘤虽不常见,但生长在脑室系统内或靠近脑脊液循环通路的肿瘤,会压迫、阻塞循环通道,引发脑积水,还常伴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小儿脑积水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脑袋“变形记”and神经“小故障”
林志雄教授:
【脑袋“变形记”】
宝宝的额头前突,头皮静脉鼓起(即老百姓所说的“青筋怒起”),脑袋逐渐呈圆形或椭圆形,囟门变大变紧甚至隆起,颅缝变宽,颅骨变薄,轻敲头部会有“破壶音”??这是由于幼时颅骨未完全发育,当脑脊液增加和颅内压升高,会使颅骨框架变形;这些变化的进程因人而异,诊断时要详加区分。
【神经“小故障”】
(1)眼睛的“异常”:眼球受颅内压升高影响被迫向下移位、巩膜上部露出,看起来就像太阳落山时只露出一半的样子,即脑积水“落日征”。此外,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等问题,严重时可致失明。
(2)运动的“延迟”:宝宝学会抬头、翻身、坐立、爬行、行走等动作的时间,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肌张力的变化严重者,在后期甚至出现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智力的“迷途”:患儿认知能力差,说话晚,记忆力、注意力不佳;上学后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若长期不治,智力损害可能永久,极大影响未来人生。
(4)其他的“小状况”:还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吐奶、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情绪烦躁或嗜睡、突然抽搐等症状,抽搐严重会加重脑损伤。
小儿脑积水的诊断有哪些方式?
神奇的“影像魔法”and其他的“辅助侦探”
林志雄教授:
在接诊患儿时,医生会询问其出生情况(是否早产、出生是否顺利、有无窒息等)、母亲孕期健康状况及家族神经系统疾病史,再全面检查宝宝身体,并重点关注头围、囟门、头颅形状、眼睛、运动功能和神经反射等,以此初步判断并为下一步的检查提供线索。
【神奇的“影像魔法”】
(1)“床边侦查”:超声小卫士??对于前囟未闭的小婴儿,头颅超声可深入大脑“侦查”,清晰呈现脑室系统与脑实质结构,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脑室扩张等脑积水迹象,且可在床边进行,便于动态观察,适合新生儿病房高危因素宝宝的筛查与监测。
(2)“高清拍摄”:CT 相机??头颅 CT 能提供更清晰细致的脑室系统与脑实质图像,准确测量脑室大小、形状,检测脑室周围低密度阴影(提示脑积水对脑实质的压迫损伤)及肿瘤、出血、钙化等其他病变,对判断脑积水类型(梗阻性或交通性)及梗阻部位意义重大,检查速度快,适合病情紧急或难以长时间配合检查的宝宝。
(3)“深度透视”:MRI 魔镜??头颅 MRI 是诊断小儿脑积水的“神器”,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脑脊液循环通路细微结构,助医生准确判断梗阻部位与原因,还能提供脑实质详细信息(如脑白质发育情况)及其他病变或畸形。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如 MRV、MRM)可直观观察脑脊液流动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极为重要,但检查时间长,对宝宝配合度要求高。
【其他的“辅助侦探”】
(1)“脑脊液探秘”:腰椎穿刺??用于测量脑脊液压力并分析成分。若怀疑宝宝是交通性脑积水,可借此了解颅内压及脑脊液吸收功能。但颅内压过高或怀疑脑疝形成时,需谨慎操作,以防诱发脑疝。
(2)“脑波监测”:神经电生理??脑电图可检测大脑神经元电活动,判断是否有癫痫样放电活动,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诱发电位检查可评估视觉、听觉、体感等神经传导通路功能完整性,了解脑积水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
战胜脑积水的方法有哪些?
药物“小助手”and手术“主力军”
林志雄教授:
小儿脑积水治疗关键在“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核心目标是解除脑脊液循环障碍,降低颅内压,保护脑功能,为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创造条件。医生制定方案时会综合考虑宝宝年龄、脑积水类型、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量身定制,力求最佳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药物“小助手”】
常用甘露醇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呋塞米利尿,减少脑脊液生成量;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但副作用较多,使用需谨慎权衡。药物治疗多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本解决脑脊液循环障碍,多数患儿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手术“主力军”】
(1)“超级管道”: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脑室系统置入特殊分流管,将多余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借助腹腔大网膜吸收,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分流管由脑室端、腹腔端和连接管组成,脑室端置于侧脑室额角或枕角,腹腔端经皮下“隧道”置入腹腔,是目前成熟度高、主流选择的手术。
(2)“疏通大师”:脑室镜手术??适用于明确梗阻部位且适合内镜手术操作的梗阻性脑积水患儿。手术在颅骨开小孔,插入脑室镜,医生用内镜下特殊器械疏通或切除梗阻物,如切除脑室内肿瘤、打通导水管狭窄处。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概率低,能减少脑组织损伤,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3)“改道先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梗阻部位在第三脑室以下的梗阻性脑积水患儿;手术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口,使脑脊液绕过梗阻部位流入蛛网膜下腔,即可恢复正常的水路循环。
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林志雄教授表示,小儿脑积水虽然隐匿且复杂,但只要通过科学诊断、合理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我们就能为宝宝提供有效救治、驱散阴霾,实现较好的生活质量与预后;期望本文能增进家长、医护人员及社会大众对小儿脑积水的了解,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与重视,助力宝宝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