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1、颅咽管瘤虽组织学良性,但生物学行为呈侵袭性。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CP)是其重要亚型,主要由CTNNB1基因突变驱动,导致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形成。约90%的ACP呈囊性,其演进与特征性的衰老分泌中心(SASP)密切相关,后者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如显著升高的IL-6、IL-8等),形成高炎症微环境,驱动肿瘤侵袭与复发,故ACP也被视为“炎症驱动的肿瘤”。
2、当前ACP主要依赖手术与放疗。然而,手术因肿瘤毗邻结构复杂,完全切除困难且并发症高;放疗则存在不敏感、远期预后不理想及对儿童认知/心理的潜在长期影响等问题。因此,提高ACP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开发有效的药物治疗,尤其是针对其分子特征的靶向治疗。
3、研究揭示,ACP靶向治疗的核心在于抑制β-catenin通路及抗炎(如靶向SASP)。硝唑尼特(NTZ)作为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抑制β-catenin、mTOR/Akt、STAT3通路,影响AMPK/SIRT1轴及SASP)与ACP的关键病理特征高度吻合。同时,托珠单抗(抗IL-6)在治疗囊性复发ACP的个案中已显示出疗效与安全性。这为探索托珠单抗联合硝唑尼特治疗复发/残留ACP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托珠单抗(抗IL-6)联合硝唑尼特(抗Wnt/β-catenin)治疗复发或手术残留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疗效,已于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立项【伦理编号:FJSBNK-YJ-2025-002-01】。
【知情权益】
此次临床研究计划招募20 名受试者,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入选及排除标准包括且不限于以下所述,具体条件可与院方人员联系咨询),可参与本研究。
【入选标准】
1)招募20例复发或手术残留ACP患者(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 1.1根据CT或MRI评价,病灶最长直径至少为10 mm);
2)男女均可;
3)年龄3-60岁;
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伴有脑积水;
2)存在意识障碍;
3)SF-36量表量化生活质量评估参数<50分。
4)不愿意遵守与研究相关的所有程序,或在研究过程中不遵守协议要求、拒绝随访或配合检查的,研究负责方有权中止其受试者资格并不承担相关责任。
5)已怀孕或1年内计划怀孕者,哺乳期女性。
6)无法配合随访者,没有能在同意过程中出席并支持所有研究访问的家庭成员/照顾者。
7)已知对本次研究的药物会产生过敏的患者。
注意:符合招募条件的患者,在用药之前进行血常规(IL-6、LIF等),CT,MRI以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检查。
【给药方案】
本项目分为两个给药方案,共招募20名复发或手术残留ACP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Excel表),将20名患者分为两个组(各10人),进行不同的给药方案:
方案一:
10名ACP患者,单独用NTZ 口服500 mg:一天两次,每月治疗21天,空七天,治疗7个月。
方案二:
10名ACP患者,NTZ和托珠单抗联合治疗:NTZ 口服500 mg,一天两次,托珠单抗静脉注射12 mg/kg,每两周一次;每月连续治疗21天,间隔7天,共治疗7个月。
如果您还需咨询有关入选条件以及更多临床研究信息,请与我们联系:
林医生 18759950729